走进顺河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顺河 > 历史沿革

顺河回族区历史沿革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2023-07-18

顺河回族区位于古都开封城区的东北部,惠济河由北至南纵贯辖区,是开封回族居民的主要集居区,故而得名顺河回族区。

早在距今8000 年至7000 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开始繁衍生息。5000 多年前,位于黄河中下游的开封这块沃土就成为人口定居之所,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域。相传,黄帝的史官仓颉即活动、安葬于此。据中国史学界学者最新研究成果,夏朝自予(杼)开始的7个国君的都城可能就在今开封市顺河回族区北或东部地区。

五代时期(907 ~ 960),地方割据,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在汴(今开封)建都。后周第二代皇帝周世宗柴荣在 显 德 三 年(956) 调集 10 余万民夫修建汴州外城,外城周长 48 公里多,顺河回族区即在其城遗址内。同时,周世宗柴荣又在郊域疏浚汴水,使其与黄河、淮河相通,实现四方水系的统一,为开封的发展繁荣创下良好条件。位于顺河回族区羊尾铺社区的天主教河南总修院即为宋太祖赵匡胤之三弟魏王赵匡美 (又名赵光美、赵廷美)的私家园林——宜春院。天主教河南总修院大门上方仍有开封著名书法家关百益书写的“北宋大花园故址”被铲去的痕迹。明清时期的“汴京八景”中顺 河回族区有其二,即“铁塔行云”和“汴水秋声”。辖区内铁塔公园里的铁塔即是北宋皇祐元年(1049) 所 建 的 开 宝 寺 塔。位于辖区东司门东侧的古观音寺和白衣阁就是北宋时的古刹原址,元明时为打瓦寺。

金、元、明、清乃至民国时期,顺河回族区作为开封的坊、隅或区,与开封唇齿相依,同舟共济,历经沧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顺河回族区于 1953 年 5 月成立,原称回族自治区,1956 年 3 月 改称顺河回族区,同年 8 月改称顺河区人民委员会。

1958 年 3 月 3 日, 市人民委员会决定,扩大顺河回族区,调整龙亭区区划,将龙亭区的曹门街道全部、文庙的北兴街、右司关口以东(不包括这 2 条街)、北门街道的北西后街以东(包括北西后街)划归顺河回族区。顺河回族区设立 3 个街道,除北门、曹门 2 个街道外,增设清平街道。1960 年 3 月, 各区成立人民公社联合社。原 郊区东郊东京人民公社划归“顺河” 人 民 公 社。1961 年 7 月,东京人民公社从顺河人民公社划出仍归东郊。“顺河”人民公社名称取消,区人民委员会恢复。1966 年 1 月,东郊工业区街道建立,划归顺河回族区管辖。“文化大革命”期间,顺河回族区称红卫区,1972 年恢复原名称。1976 年 1 月,经市革命委员会批准,工业街道分设为工业街道和宋门街道,均由顺河回族区领导。1980 年10 月,开封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根据“全国五届人大第二次会议决议”精神,将开封市革命委员会改为开封市人民政府,所属各区政府机构相应改称人民政府。顺河回族区改为顺河回族区人民政府,辖清平、曹门、铁塔、工业、宋门 5 个街道、56 个居民委员会、113 条 自 然 街。1996 年, 该 区增设苹果园街道及所辖的 10 个居民委员会,共辖 6 个街道、 66 个居民委员会。2002 年,居民委员会调整合并,改称社区。2005 年 8 月,开封市区划调整,原郊区的东郊乡、土柏岗乡划归顺河回族区。2012 年 12 月,顺河回族区实行“村改居”(农村户口改为居民户口的行为,也就是所谓的“农转非”,村委会改为居委会或社区委员会),共 涉 及 35 个 行 政 村。2014 年12 月 31 日,根据《开封市人民政府关于设立东苑和土柏岗街道办事处的通知》,撤销顺河回族区东郊乡、土柏岗乡,实行城市化管理体制,设立东苑街道办事处、土柏岗街道办事处,作为顺河回族区人民政府派出机构。2015 年 6 月,工业街道申请新设立宜春苑社区。2016 年 12 月 , 东苑街道新增设清水河社区。2018 年 10 月,苹果园街道新增设苹北社区。截至2020年底,顺河回族区辖东苑、土柏岗、铁塔、曹门、清平、宋门、工业和苹果园 8 个街道,1 个汴东先进制造业开发区,71 个社区。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4-12 11:35:06